消費者李先生介紹,他購買了價值2.5萬元的條紋烏木家具,使用后發現家具木紋逐漸暗淡無光,花紋也開始褪色。仔細查看,發現當時營業員特別強調的天然木紋竟是手工繪制的。李先生認為營業員介紹存在重大誤導,要求作退貨處理。
經薛家灣第二工商所調查,最終得出結論,該套家具雖然已過三包期,但由于購買時經營者沒有如實告知消費者真實情況,有錯在先,且據專家驗看,該家具手繪花紋下面使用了大量的紅木樹種邊材,廠家有通過手繪花紋掩蓋紅木邊材以次充好的嫌疑。
在薛家灣第二工商所的調解下,廠家最終同意作退貨處理,退還消費者人民幣2.5萬元;考慮到該套家具已經使用3年,消費者也同意補償廠家人民幣1500元。這起糾紛終于得以順利解決。
烏木家具被稱為家具中的貴族,近年來備受消費者喜愛,價格節節攀高。在巨大的商機背后,不少假冒偽劣產品開始流入市場。記者歷時數日深入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的烏木家具中,不少標稱黑檀、紅檀、黑紫檀之類的樹種則根本不存在,其基材大多是普通木材,甚至是雜木。這些家具以子虛烏有的名稱攀上紅木的高枝,售價可能是普通木材家具的十倍以上。
紅木造假方式多樣,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向社會揭秘目前市場上烏木家具常見的七種造假方式。一是用材色相近、價格便宜的木材冒充紅木。如用紅鐵木豆冒充紅酸枝等。二是用低價紅木冒充高價紅木,如用非洲紫檀冒充印度小葉紫檀。三是用地理名稱欺騙消費者,像“印度紫檀”,其實并非印度小葉紫檀,而是不屬紅木的亞花梨木。四是在產品標識、銷售合同中使用不規范名稱以規避責任,如“黑紫檀”、“黃花梨”等。五是用料局部為紅木,卻讓消費者以整體紅木的價格買單。六是在名稱前增加字眼,混淆視聽,“草花梨”、“巴西花梨”,都不是紅木。七是使用假貼皮、邊材,使用邊材的烏木家具與合格產品價值相差甚至上萬元。